1 2004年,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册《红旗渠》,由当年红旗渠修建决策人杨贵先生,作序“难忘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”;(以下简称“杨贵序文”)其中有关“岁月”的文字,可以梳理如下:
2 “1954 年4 月,我调到林县任县委书记后,对林县山区建设作了多次调研……缺水是林县贫困的主要原因,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。 要改变……关键是……引水上山。当时全县共有918,000 亩耕地,只有12,000 亩水浇地。全县550 个行政村,长年远道取水吃的就有307 个村……真是吃水贵如油,十年九不收。
3 “1959 年,林县大旱……县委……只好到邻近的山西平顺县考察‘引漳入林'工程。1960 年2 月,县委决定开工修建引漳入林即红旗渠。
4 “修建红旗渠,首先遇到的是经济问题。当时县财政的收入十分薄弱,靠国家给钱给粮……有困难,怎么办?……因为‘引漳入林'是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办的大事,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,大家想出许多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:出工按受益面积分配,群众自带工具、自带口粮……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,水泥自己产,一分钱、一袋水泥、一个钢筋头、一根锤把子都……物尽其用。 整个总干渠、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,共投工3,740.17 万个,投资6,865.64 万元,其中国家补助1,025.98 万元,占总投资的 14.94%; 自筹资金5,839.66 万元,占86.06% ……含投工折款,一工一元钱……
5 “修建红旗渠的条件十分艰苦。红旗渠测址时,正值冬季,工程技术人员……饥了啃口干粮,渴了吞一口冰雪,白天跑一天,晚上回来计算到深夜,及时拿出了实测数据,给县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。红旗渠开工时,一下子拥到山西3 万民工,大家住山崖、石庵、石洞,打土窑、搭席棚。渠首大坝截流时,任村公社的男女青年们奋不顾身,跳入冰冷的河水中,筑成‘人墙'抗拒激流,从而使截流成功。东岗公社组织70 余名强壮劳力,腰系绳索,凌空打纤放炮,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崩出来渠基。青年洞开凿时,缺粮少菜,大家忍着饥饿苦干,青年们把豪言壮语写在太行石壁上:‘苦不苦,想想长征两万五;累不累,想想革命老前辈。'‘为了后辈不受苦,我们就得先受苦。'大家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,用了半年时间建成了总干渠山西境内的21 公里渠道。又干了一年零五个月……于1961 年7 月 底把青年洞凿通……
6 “红旗渠从1960 年2 月开工,经过十年奋战,先后于1965年4 月5 日,全长70 公里的总干渠通水; 1966 年4 月,三条干渠同时竣工; 1969 年7 月,完成干、支、斗渠配套建设。共削平了1,250 个山头,架设了150 座渡槽,凿通了134 个隧洞……以红旗渠为主体的泄溉体系……形成,水浇地面积由解放前的1.2 万亩,发展到60 多万亩。
7 “在修建红旗渠的十年中,全县参加红旗渠建设的不少于 30 万人。县里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在建渠中锻炼了意志,增长了才干。十年修渠,培养锻炼了5 万多名石匠, 3,000 多名懂技术、会管理、能领导施工的工队长和技术员,这些人后来成为林县十万建筑大军的中坚力量……”
8 此外,1989年,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红旗渠》第152-54页披露,自1962年8月15日,河南林县和山西平顺县之间的有关红旗渠使用协议书,(以下简称“两县协议”)开始施行;为此,林县,向平顺县补偿人民币数十万元;林县,可以永久使用平顺县境内的红旗渠渠段。
9 杨贵序文,刻意提到:“1965年……周恩来……观看了《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》的展览……称红旗渠是‘人工天河'……1968年……周恩来在一次关于外事工作谈话中说:‘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,要让他们多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精神的。’”这就是,闻名中外的“红旗渠精神”;周恩来总理概括为,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”;这一点,人人都可以领会。
10 相比于“红旗渠精神”,还可以看出来的是治理,红旗渠仰仗的社会治理;红旗渠之所以成功,与社会治理脱不了干系。为了长久使用平顺县境内的红旗渠渠段,河南林县和山西平顺县,缔结了使用协议;在国家不能尽数投资的情形下,林县人投工折款,一工一元;林县人出工,按受益面积分配;出工之人,自带工具,自带口粮……诺大引水上太行穿行太行山腰的引水工程,不做通人的思想工作,不尽量团结林县的群众,不能邻里左右抱团前行,难能有为。
11 这样以人人团结为基石的社会治理,是个熔炉。十年修渠,锻炼出5万多名石匠,3,000多名懂技术、会管理、能领导施工的工队长和技术员;这些人,事后成为林县十万建筑大军的中坚力量。
12 不过,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,杨贵书记,或许受限于人人都难免的社会背景,当年并没有考虑;今天的你我,恐怕在一定意义上,也忘记了参加红旗渠建设的30万人;(以下简称“先人30万”)忘记了什么?
13 早在1962年,河南林县和山西平顺县,即缔结协议。先人30万,今日享受红旗渠阴凉的人,它们之间,不应该有协议,比如,约定补偿?当年国家无力投资,林县人自力更生,传承到如今红旗渠成了公共品?这之间该如何过渡呢?最最基本的是,先人30万分别是谁?今人可有渠道查知,以示敬仰?还有……
14 可能,你我都忘记了,这些不应该忘记之事。
0
推荐